脊椎狹窄症候群

脊椎管變窄壓迫神經,引起下背痛和腿部麻木。

什麼是脊椎狹窄症候群?

脊椎狹窄症候群(Spinal Stenosis)是指脊椎管或神經孔變窄,壓迫到神經根或脊髓,導致疼痛、麻木和活動受限。 此病多見於中老年人,常發生在頸椎或腰椎部位,是由退化性改變或先天結構異常引起。

脊椎狹窄症候群的成因

脊椎狹窄症候群的成因多與年齡相關退化及其他結構性問題有關。以下為常見成因:

  • 椎間盤退化:年齡增長導致椎間盤變薄,減少脊椎管內空間。
  • 骨刺形成:椎體邊緣的骨質增生壓迫神經,導致狹窄。
  • 韌帶肥厚:黃韌帶退化增厚,進一步縮小脊椎管空間。
  • 椎間關節炎:小關節退化或發炎,導致脊椎管變形或狹窄。
  • 先天性脊椎狹窄:天生脊椎管較窄,容易壓迫神經。

脊椎狹窄症候群的常見症狀

脊椎狹窄症候群的常見症狀因受壓部位不同而有所差異。以下為典型表現:

  • 腰部或頸部疼痛:持續性疼痛,活動時加重,休息後稍有緩解。
  • 下肢麻木或刺痛:特別是行走或站立過久後,感到腿部麻木、刺痛。
  • 跛行症狀:因神經壓迫導致行走距離縮短,休息後緩解。
  • 手部或腿部無力:壓迫脊髓或神經根,影響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。
  • 姿勢改變減輕不適:前傾坐姿(如彎腰騎自行車)會減輕症狀,站直或後仰時加重。

日常養護建議

脊椎狹窄症候群的護理重點在於緩解神經壓迫和改善脊柱穩定性。以下為建議:

  • 進行適度拉伸與鍛煉:加強核心肌群與背部肌肉的力量,如輕度仰臥抬腿或平板支撐。
  • 避免過度站立或彎腰負重:減少對脊椎管的壓力,避免長時間站立或提重物。
  • 改良日常姿勢:坐姿保持背部挺直,站姿保持脊椎自然彎曲,避免過度後仰。
  • 保持適度活動:避免久坐或長時間臥床,進行適度散步或游泳,改善血液循環。
  • 尋求專業治療:物理治療(如牽引療法、神經鬆動術)有助於改善神經壓迫症狀。